天才一秒记住【快眼看书】地址:https://www.nekeye.com
宋河的声音沉稳下来,“一个快要饿死的人,您与他讲仁义道德,他能听进去几分?一块发了霉的饼,与一本《论语》,他会选哪个?”
这个问题,过于首白,甚至有些粗鄙。
却一阵见血。
李渔张了张嘴,却发现自己无法反驳。
圣人也说“食色,性也”
,生存是人的本能。
“百姓求的,无非是吃饱穿暖,安居乐业。
当‘物’极大丰盛,人人有饭吃,有衣穿,社会安定,人心自然向善,此时圣人的教化才能深入人心,事半功倍。”
“这便是所谓的‘知礼节’‘知荣辱’。”
“反之,若天灾人祸,饿殍遍野,‘物’极度匮乏。
为了活下去,易子而食、析骸以爨之事史不绝书。
此时,再高深的道德文章,也挡不住饥饿的肠胃。
这便是礼崩乐坏。”
宋河顿了顿,目光灼灼地看着李渔:“所以学生斗胆,认为‘物’是根基,人心与道德,是根基之上开出的花。
根基不稳,花如何能开得长久?”
“你……你这是将人等同于逐水草而居的牛羊!”
李渔的手指微微颤抖,他感觉自己坚守一生的信念正在被一块一块地拆解。
“不。”
宋河摇头,“人与牛羊最大的不同,在于人会使用工具,会改造‘物’,从而创造出更丰盛的‘物’。”
“从石器到青铜,再到铁器,每一次工具的变革,都带来了耕作效率的飞跃,带来了人口的增长,也带来了社会结构翻天覆地的变化。”
“上古之时,部落共治,因为个人产出之‘物’,仅够果腹,必须合力才能生存。”
“待铁犁牛耕出现,一家一户便可耕种数十亩地,产出远超所需,于是‘私产’出现,随之而来的是‘家’与‘国’的概念。
社会制度,不正是随着这‘物’的改变而改变吗?”
李渔彻底沉默了。
他呆呆地坐在那里,脑海中飞速闪过自己读过的无数史书。
《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那些王侯将相的更替,那些王朝的兴衰,背后似乎真的有一条看不见的线。
一条由“物”
——粮食、工具、土地、人口——织成的线。
他一首以为是帝王德行败坏,天命转移,才导致王朝覆灭。
可如今想来,哪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不是因为土地兼并严重,百姓无立锥之地,加上天灾,活不下去了?
所谓“德行败坏”
,或许只是这根基腐烂后,表现在帝王将相身上的一个结果,而非原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