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快眼看书】地址:https://www.nekeye.com
那个施工队长试图解释。
张帆抬起头,眼神变得锐利:“规范是底线,不是标准。
我在东北施工时遇到过类似情况,半年后地基下沉了五厘米。”
他拿起笔在图纸上标注,“加深两米,采用梅花形布桩,成本增加不到百分之三,但安全系数能提高百分之西十。”
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
那一刻,人们看到的不是一个临时顶岗的“替补”
,而是一个有着三十多年实战经验的老兵。
张凡对我笑了笑,说道,“这个施工队长还是有点水平的,就是文化低了点,我想以后还要好好培养培养他,”
接着他又给我讲起他后面的故事——
他与王老板的第一次见面。
那是在北京的一个行业论坛上,别人都在高谈阔论BIM、装配式建筑,只有张凡在茶歇时指着模型的一处细节说:“这个节点施工难度大,实际操作中工人可能会简化处理,存在隐患。”
王老板当时就在他身后,默默记下了这个实在人。
后来挖他时,王老板说:“这个行业不缺聪明人,缺的是让业主睡得着觉的人。”
在密云的项目工地上,有一天,夕阳西下,工人们陆续收工。
张凡却戴上安全帽,走向基坑。
他蹲下身,抓起一把泥土在指尖揉搓,又仔细观察边坡支护情况。
“老张,还不下班?”
一个监理员路过问道。
“再看看。”
张帆头也不抬,“雨季要来了,边坡得加强支护。”
那监理员凑过来:“监测数据显示很稳定啊。”
“数据是死的,大地是活的。”
张凡指着边坡上一道几乎看不见的裂缝,“这个,仪器还没测出来,但它就在那儿。”
他想起在部队时班长说的话:当兵的人,要听得懂枪声之间的寂静。
搞工程的人,要看得见数据背后的风险。
张凡拿出老花镜,开始撰写施工方案。
键盘敲击声在寂静的办公室里格外清晰,仿佛是他三十年职业生涯的回响——没有惊天动地的创新,只有一丝不苟的坚持。
凌晨三点,方案终于完成。
他在末尾加了一段话:“所有工程决策都应遵循一个原则——如果这是我的家,我会怎么做?”
张凡讲到这里,一脸自豪的对我说,“刘总,我这辈子就是追求一个稳字,所以,我负责的项目,技术上从没出过什么问题。”
我点了点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