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快眼看书】地址:https://www.nekeye.com
夏季西月丁巳日,梁朝宣布大赦。
五月戊戌日,北魏任命任城王元澄为司徒,京兆王元继为司空。
北魏接连几代国力强盛,东夷、西域各国不断前来进贡,朝廷又设立互市(边境贸易市场)获取南方的物资,此时国库充盈。
胡太后曾亲临存放绢帛的仓库,让随行的一百多名王公、妃嫔、公主各自背绢帛,能背多少就拿多少,最少的也背了一百多匹。
尚书令、仪同三司李崇,章武王元融,因背的绢帛太重,摔倒在地上,李崇扭伤了腰,元融摔伤了脚,胡太后夺下他们的绢帛,让他们空手出去,当时的人都笑话他们。
元融是元太洛的儿子。
侍中崔光只拿了两匹绢帛,胡太后奇怪他拿得少,崔光回答说:“臣的两只手只能拿两匹。”
众人听了都感到惭愧。
当时北魏的宗室、外戚和有权势的大臣,都争相攀比奢侈。
高阳王元雍,是全国最富有的权贵,他的府宅、园林堪比皇宫,家中有六千名僮仆、五百名歌女舞姬;出门时仪仗卫队挤满道路,回家后歌舞奏乐日夜不停,一顿饭的花费就值几万钱。
李崇的财富和元雍相当,但性格吝啬,曾对人说:“高阳王一顿饭的花费,相当于我一千天的开支。”
河间王元琛,总想和元雍比富。
他有十多匹骏马,马槽全用银子打造;府中窗户上装饰着“玉凤衔铃”
“金龙吐旗”
的雕刻。
元琛曾宴请各位藩王,席间的酒器有水晶杯、玛瑙碗、红玉酒杯,制作精巧,都是中原没有的珍品。
他还陈列歌女、名马和各种奇珍异宝,又带领藩王们参观自家仓库,里面的金钱、绢布多得数不清。
元琛回头对章武王元融说:“我不遗憾没见过石崇(西晋富豪),只遗憾石崇没见过我。”
元融一向以富有自居,参观完元琛的府宅后,却惋惜感叹,还病倒了三天。
京兆王元继听说后去探望他,说:“你的财物按理说不少于元琛,为什么要这么惭愧羡慕呢?”
元融说:“我原本以为只有高阳王比我富有,没想到还有河间王!”
元继说:“你就像当年在淮南称帝的袁术,不知道天下还有刘备啊!”
元融听了才笑着起床。
胡太后信奉佛教,修建寺庙没完没了,还下令各州都要建造五级佛塔,百姓的人力、财力都被耗尽。
藩王、贵族、宦官、羽林卫士也都在洛阳修建寺庙,互相攀比谁的寺庙更宏伟华丽。
胡太后多次举办佛教斋会,施舍给僧人的财物动辄以万计,赏赐身边的人也毫无节制,花费不可计数,却从未救济过百姓。
国库渐渐空虚,朝廷就削减百官的俸禄和补贴。
任城王元澄上奏说:“萧衍(梁武帝)一首有夺取我朝领土的野心,我们应趁国家还强盛、将士还能效力,早日谋划统一南北的大业。
近年来,朝廷和百姓都很贫困,应当节省不必要的开支,优先满足紧急事务的需求。”
胡太后虽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但一首用优厚的礼节对待他。
北魏从永平年间(508-512年)开始修建明堂(古代帝王祭祀、朝会的场所)、辟雍(古代太学),参与修建的工匠最多时也不超过一千人,有关部门还把工匠借调去修寺庙或做其他杂役,结果十多年过去了,明堂和辟雍还没建成。
起部郎(负责工程建设的官职)源子恭上书,说:“放弃治国的重要事务,把资金用在无关紧要的花费上,应当削减其他工程,尽早完成明堂和辟雍的修建,让祖宗能得到祭祀,百姓能看到礼仪教化的完备。”
朝廷下诏采纳他的建议,但最终还是没能建成。
北魏人陈仲儒请求依照京房(西汉音律学家)的理论制造“律准”
(一种校准音律的乐器),来调和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种乐器)。
有关部门质问陈仲儒:“京房的律准,现在虽然有实物,但懂它的人很少。
你是师从何人学习律准,又依据哪些典籍呢?”
陈仲儒回答说:“我天生喜欢弹琴,又曾读过司马彪的《续汉书》,里面详细记载了京房律准的方法,参数清晰。
于是我竭尽心思,钻研了很久,颇有收获。
律准本是用来替代十二律管的,通过计算它的刻度,来校准乐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