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快眼看书】地址:https://www.nekeye.com
第552章作物推广和废除人头税
等两位丞相说完,鲁锦也说道,“两位丞相的建议皆老成谋国之言,不过朕还要再补充几点。
“新作物的推广整体由內卫军负责技术,地方官员负责监督百姓种植,另外关於推广的作物种类方面,整体上应以玉米、土豆、番薯这几种主粮和杂粮为主,而其他作物则要因地制宜。
“比如菸草,暂时只在安徽、河南、浙南山地、以及四川尝试种植,福建则要深挖茶叶產业,什么时候把贵州和云南打下来,什么时候再往两地推广菸草。
“还有生、向日葵,黎洲的大陆长绒,主要在长江以北的省份进行推广,现在大明最大的纺织基地是江苏的松江府,今后整个纺织业都要向北转移,不能让財富过於向江南集中。”
此言一出,眾人都面面相覷,有些没听懂的样子,李善长当即问道,“陛下,不能让財富过於向江南集中是什么意思?”
鲁锦立刻解释道,“就以纺织业举例,目前大量种植的地方有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几省,然而纺织的技术却被控制在松江府一带。
“这就导致了其他省份辛辛苦苦种出的,最后只能以低价贱卖给松江的商贾,松江再將其织成布,以高价返销內陆省份,一去一回,种的没赚到什么钱,反倒让本就富裕的松江府赚了个盆满钵满,让內陆省份的百姓更加入不敷出,富裕的省份更加富裕,这是不公平的。
“再说南方三湖地区,是大明的主要粮食產区,这里的土地肥沃,气候温暖,能一年两熟,如此优质的粮田就应该用来生產粮食,儘量避免改稻为桑这类事件的发生,要限制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
眾人闻言都点了点头,李善长则是又说道,“没有粮食,国家就不能安稳,確实应该让江南多產粮食,但是松江府现有的那些纺作坊怎么办?”
鲁锦当即道,“往北迁,要么移民去江苏、山东、河北,要么就等著北边发展起来后,他们自己被挤兑到关门歇业。
“还有,过几年等北边的种植面积上来之后,要在浙江,江西,江苏南部等地减少的种植面积,保障粮食的种植率,当然,朝廷也不用下什么强制令,只需在这些地方提高生丝的赋税,让他们觉得种桑树无利可图,他们就会老实种粮食了。”
这就相当於转移支付,当然不是那种財政拨款式的转移支付,而是直接把整个產业都留在上游原材料產地,避免跨区域剥削,以及工农业剪刀差。
原歷史上的明初,江南还是商品粮的主要输出地,每年向外输出几百万石的商品粮,结果到了明中后期,江南的粮田大量改种经济作物,导致粮食產量大减,甚至到了无法自给自足的程度,变成了还需要外部商品粮输入的省份。
然后发生了什么?明末的天灾一来,江南这么富庶的地方直接饿的人吃人。
还有种植和加工方面,元朝时的种植还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的南方,结果到了明中后期,最大的產区反而变成了山东,但山东却根本赚不到什么钱,种出来的被江南低价收走,织成布再高价返销山东河北。
这就是古代的跨区域工农业剪刀差,靠剥削其他省份,养肥了江南的大地主东林党们,只松江府的一个徐家,就坐拥良田数十万亩,纺织作坊更是不计其数,以至於后世的上海居然出现徐家匯这样的地名。
而鲁锦这么做的目的,转移支付,均衡发展是一方面,另外也是杜绝东林党诞生的土壤,使他们失去经济来源,同时培养其他省份的新兴势力与江南传统儒林文人抗衡,你不是耕读传家吗,那就老实种粮食去吧。
再说这个时候的江南的確不適合发展工业,因为缺少能源。
在工业革命的初期,以煤炭为燃料带动蒸汽机的时代,苏南和浙江本地不產煤炭,这就是最大的缺点,就算想开办蒸汽工厂,煤炭也需要外部输入,运输成本不是钱啊?
在江南开办蒸汽动力工厂,能源成本先天就比別处高一节,那我为什么不把纺织工厂放到產煤的徐州、山东、安徽、河南去?当地挖煤,当地建厂不是更好,就算工农业剪刀差仍旧存在,但好歹財富和税收,以及就业岗位都留在了当地。
这个时候可没有铁路系统,更没有春运,指望靠內陆省份输出劳动力,到沿海给江苏浙江打工?还是洗洗睡吧。
听了鲁锦的解释,眾人都点点头没再说什么,现在他们已经明白了这位陛下的行事作风,陛下制定的政令,理解了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要在执行中理解,如果既不理解又不执行的,那就罢官滚蛋,別占著茅坑不拉屎。
鲁锦这时又说道,“现在的种子不多,暂时先集中在建康、庐州、徐州等地的內卫军农场试种,其他省份的內卫军选派精干人员到这几个点学习种植技术,学会了就带种子回去。
“山东、河北的人员去徐州、高邮等地学习,河南的人员去庐州学习,浙江、江西的人员来建康学习,分成这三个点,逐渐向全国辐射推广。”
眾人闻言赶忙將这些记了下来。
“还有,原元帅府劝农使李贞,升任农业部左侍郎,全权负责新作物推广事宜。”
李贞就是李定邦(李文忠)的亲爹,朱重八的姐夫,当初鲁锦未渡江前,爷俩就跑来投奔了,当时鲁锦给他封了个劝农使的官,让他巡视各地的农业种植情况,现在又升任农业部左侍郎,负责新作物推广,也算是专业对口了。
最后鲁锦又说道,“还有一件事。”
他抬起手掌伸出五根手指,“五年,五年之內必须让新作物推广到全国每个县镇,你们什么时候把新作物推广到全国,朕就什么时候废除人头税!
“到时候每一个推广新作物的官员都有功劳,天下百姓也会感念朝廷的恩德,这也是为百姓减轻负担。”
此言一出,眾人顿时面面相覷,自汉武帝始征丁税以来,歷朝歷代的丁税已经收了上千年,若是废除丁税的事情在他们手中做成了,將来必定彪炳史册,名垂青史,百姓也会对他们歌功颂德,眾人当然都很激动。
不过身为丞相的李善长和冯国用还是比较冷静的,闻言立刻想了想废除丁税,会不会造成什么不好的影响,会不会减少朝廷的財政收入等等。
但是仔细想过之后他们就发现,等新作物全面推广开后,废除了丁税,整体財政收入不但不会减少,反而可能会增加。
为什么呢,因为丁税(人头税)也就每人(成年男性算一个正丁)每年150文左右,並不算很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