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快眼看书】地址:https://www.nekeye.com
朱重八嘆息一声,拍了拍外甥的肩膀,这才出了宫去。
然后他又受鲁锦的指派,去拜访了在家休假的博望侯汪大渊,去仔细请教澄州岛土人的情况,还討来一本新作物种植技术手册。
当听说玉米可以和小麦轮作,土豆和番薯都能亩產上千斤,而这些东西都是汪大渊受皇帝指派,不远万里从黎洲弄来的时候,朱重八顿时感慨万千,这位陛下真是个好皇帝,限制土地兼併是为民,派人出海寻来高產良种,同样是为民。
这样一心为民的好皇帝,只是可惜鲁锦为何不早些时候造反,鲁锦要是早做了皇帝,早弄来这些高產的作物,可能他们一家也就不会饿死了吧,自己这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可能也就不会走上造反之路,真是时也命也,唉.
一声嘆息,从汪大渊家里离开后,他就赶忙启程回了濠州老家,如今已经到了腊月,而他明年开春就要出发去澄州,他要趁著过年之前回乡再去为父母扫一次墓,给爹娘磕几个头,將自己即將移民澄州的消息告诉爹娘。
另一边,鲁锦也接连发出数道命令,让枢密院负责从江苏南部,浙江全部,招募13500人的澄州移民,组建一个屯田师,並在二月前抵达建康,开春就移民到澄州,移民人选一定要让百姓主动报名。
现在江南还真不缺人口向外移民,毕竟仅一个太湖平原就有两千多万人口呢,原歷史上朱元璋派三十万明军征討云南,然后三十万明军就地在云南落户安置,这三十万明军大多就都是南京本地人,现代的云南许多人祖上就是明朝的时候从南京过去的,鲁锦这才徵调一万多人,实在绰绰有余。
不过江南人口虽多,但要让人自愿报名移民的话,这人选就有讲究了。
目前江南的土地大概有这么几种分类,一种是由官府掌握,低价佃租给百姓的官田,鲁锦只给当兵的分田,没当兵的他可不会轻易分田的,寧愿將那些土地握在官府手里收租,也不轻易分给百姓。
毕竟不患寡而患不均,这些人都没出过力,若是轻易给他们分田,你让那些当兵的怎么想?
第二种是自耕农和小地主,这里面包括士卒分田,和一些分家后只保留少量土地的小地主。
第三种也是官田,但没佃租给百姓,而是由內卫军耕种的官营农场。
第四种则是拥有土地几百上千亩的中型地主,他们大多都將名下的田產佃租给无地的百姓种植。
而这次招募的移民当中,也就是这部分佃租私人土地的佃户报名最多。
首先,那些军功分田的户主,还有自耕农,半耕半租的中小地主,他们自己就有土地,因此不愿意往外移民,他们並不贪图移民分的那点土地。
其次,那些佃耕官田土地的无地佃户,由於官田的田租比较低,江南地区官府普遍只收三成田租,再加上江南粮食產量比较高,这些官田的佃户过的普遍比较滋润,除非家里人口特別多,只靠佃耕的土地养不起,他们也是不愿意移民的。
有些这样的官田佃户,甚至想著趁现在日子好过,先积攒些储蓄,然后从官府的官田中购买土地落户,因此这部分官田的佃户只有少部分报名移民。
於是最后报名最多的,就成了那些中型地主家的无地佃户。
这些中型地主,大多都是原来的大地主出身,因为鲁锦的阶梯税政策,被逼著分家析產,但这部分人又比较头铁,寧愿分家析產,也不愿意把大部分土地交给官府,然后这些人经过仔细的计算之后,就开始卡bug。
比如按照阶梯税,五百到一千亩的,徵收20%;一千到三千亩的徵收25%;三千到一万亩的徵收33.4%;一万亩以上的徵收50%。
一万亩以上他们肯定是留不住的,因为这个时代没有拖拉机,种地必须完全靠人,哪怕是用牛耕,也得有人来种。
那么只要你招佃,就必须给佃户分成,按照最低五五分成来算,佃户拿五成,剩下五成给朝廷交税,自己一分钱都落不下,那还留个屁啊,不如直接把土地送给官府算了。
但是一万亩以下,他们就有操作空间了,三千到一万亩之间的,徵收33.4%,招佃户耕种的话,五五分成,给了佃户五成,再交了朝廷的税,自己好歹还能剩下16.6%。
说实话,这么点收成就特么跟没有一样,因为粮食收穫之后,要搬运,要仓储,要运输,要售卖,这些都是成本,自己哪怕不用亲自下地干活,但是僱人干活也是要钱的,一年到头根本剩不下几个钱,只能说是聊胜於无,唯一的好处就是,这些土地可以暂时留在自家名下。
当然,这种情况並不多见,几乎就没有几个,因为有官田在那里卷租金,官田只要三七分成,佃户拿七,而他们想保留近一万亩土地,就必须得五五分成招佃,才能勉励维持,但现在这个地租几乎很难招到佃户了,佃户肯定优先去佃耕官田的土地。
有官田的地租在这里拦著,那些地主就不好继续五五分成了,只能被迫六四分成,才能招到一些佃户,而且还是官田实在是不够分的情况下,他们才会被迫去佃租私人地主手中的土地。
如此一来,六四分成之下,再给朝廷上交33.4%的重税,自己只剩6.6%,这他妈根本就维持不下去,於是现在江南最多的,就是只保留一千到三千亩之间的中型地主。
这个档位的税额是四抽一,纳税25%,给佃户六成,交完税自己还能剩下15%,还可以勉励维持一下,虽然赚不到什么钱,但也不至於赔钱。
当然,这种中型地主也不是真的那么傻,寧愿承受如此重税,也要抓著土地不撒手,他们只是老观念惯性使然罢了。
总想著自己咬牙坚持一代,就算赚不到钱,但却可以將土地留在名下,等將来子孙成长起来,十几年后,再將自家这几千亩土地分给自家孩子,到时候就可以把纳税的档位降下来,还能將土地留给自己孩子。
都是为了子孙,想多留些土地传家而已。
鲁锦对这种情况,也是乐见其成,反正规矩已经定下了,他也不会过於逼迫,现在的情况是佃户少交租,朝廷多收税,只有地主受伤的世界达成了,有人傻不愣登的寧愿自己承受损失,也要给朝廷交重税,鲁锦巴不得这种傻子再多一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