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快眼看书】地址:https://www.nekeye.com
**
最近在京市市民中盛传□□副总理的一句话:“我们花了三百亿,买了三个不满意: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农民也不满意。”
会议过后,张开济等人坐上开往云省的火车,边疆罢工风潮趋于平静。
几日后,省工作组到达勐岗农场,先传达文件,再由副主任讲话。
副主任是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戴着眼镜,他拿着一早准备好的发言稿,环视会场一周,念道:“国营农场广大青年职工同志们,战斗在农场生产第一线的广大青年工人、干部、党团员同志们……”
会场一片寂静,大家惊愕地互视一眼,怀疑自己听错了。
“你再念一遍,开头那句。”
有人叫道。
副主任轻瞟瞟看了台下一眼,重念:“……青年职工同志们……广大青年工人……”
台下顿时一片哗然:“‘知青’,我们是‘知青’!
什么‘青年职工’?”
“阿拉干了十年,怎么连‘知青’都不是了?”
现场乱作一团,副主任振振有辞道:“按照《知青工作四十条》规定,今后国营农场一律……”
“知青”
改为“青年工作者”
,代表什么?
是不是说明他们永远没有回城的机会了?
抗议、绝食、罢工……
随之“不回城,毋宁死”
的口号,响彻边疆。
知青绝食的消息传到各地,家长们急了。
一月下旬,山城知青家长数百人上街游行。
23日,蓉城近千名群众在人民路、市体育场等地聚会演讲,声援绝食和罢工的知青。
与此同时,京市、沪市、春城等地的知青家长亦在纷纷奔走,上书政府……
民心所向,再次映证了副总理的“三个不满意”
指示的正确性!
颜东铮翻看着报道,轻喃:“解决知青问题的时机和条件,成熟了。”
果然,元旦二十八日,在知青集体绝食的第三天,下跪的次日,京市调查团赶至边疆。
经过冲突、协商和一遍遍电话请示、沟通,最终,调查团团长重新走向会场,登上主席台,对着麦克风声音嘶哑道:“知识青年同志们,此次□□同志明确表态:你们的合理要求是应该得到满足的!”
欢呼、痛哭——
结束了,十年——
很快,从火车站涌来一批又一批风尘仆仆或拖儿带女,或衣衫褴褛的知青。
他们回来了,温馨过后,随之各种问题接踵而至,住房、户口、工作、吃穿……
秧宝的服装厂就是在这个时间点,拉起了招工的横幅。
一时间,厂门前一条街,挤得人满为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