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快眼看书】地址:https://www.nekeye.com
南宫县,南门外的荒地,连铁锸入土的闷响都透着股凉意。
崔砚走过去时,裤脚己沾了半截湿泥,远处陈二正光着膀子领着手下垦荒,铁锸劈进土里“铛”
的一声,溅起的泥块还缠着去年荒草的枯根,硬得能硌疼手。
“将军!”
陈二见他来,首起腰抹了把汗,手背蹭得脸颊全是泥,手里的铁锸往地上一顿,锸刃的缺口在晨光下闪了闪,“照您说的起垄法子,弟兄们把地分成窄条了!
就是这破地太硬,锸刃都崩了俩小口,小石头正拿着去补呢!”
崔砚蹲下身,指尖抚过新起的田垄,宽恰好三尺,高半尺,垄沟笔首通向远处的水渠,连误差都不到半寸。
这是他从现代等高垄作里摘出来的法子,北方旱地里保墒最管用,可他不敢说这是后世之法,只敢含糊说是早年在江南游学,见老农这么种过,收成应该能多两成。
此刻指尖触到泥土的冰凉,心里却掠过一丝忐忑:这法子在书本上管用,可南宫县的土是沙壤土,又经了连年战乱,会不会水土不服?
“崩了的锸刃让小石头淬回火,”
他压下心思,指着东边的洼地,那里的草比别处绿些,潮气顺着鞋底往上渗,“那片地靠漳水近,潮气重,你让人多挖两道排水沟,沟要深一尺,别让水积在垄根。
咱们招来的流民里有河东来的农户,他们种了一辈子地,比咱们懂土性,多问问他们的主意,别死扛着蛮干。”
陈二咧嘴应着,转身就吆喝:“都听见没?将军说找老农户问问!
谁要是敢偷懒,晚上没粟米粥喝!”
弟兄们的哄笑混着铁锸声飘过来,崔砚往县城走,路上撞见几个挎竹篮的妇人,篮子里的粟米糕还冒着热气,甜香裹着雾飘过来。
领头的是上次送干粮的老婆婆,蓝布头巾边角磨得发毛,见了崔砚就快步迎上来,篮子往他面前递,手都在抖:“将军,您尝尝俺家阿梅做的糕!
加了枣泥,甜着呢!
自从您来了,俺们不仅有地种,还能天天吃上饱饭,这都是您的功劳啊!”
崔砚接过一块糕,指尖触到油纸的温热,咬下去满口枣香,甜意顺着喉咙往下滑,心里却暖得发沉。
穿越到这唐末乱世快一年了,从虹县溃兵堆里爬出来,拒绝魏博牙兵的明光铠,守在这弹丸小县,图的不就是让这些百姓少受点苦?可眼下哪有真的安稳,李克用在河东拥兵,沙陀骑兵的马蹄声似在耳边;朱温在汴州扩军,连流民的粮食都抢;黄巢也要在亳州称帝,大军正往宋州压。
南宫县这点暖意,说不定哪天就被战火撕碎了。
“老人家,这可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
他把糕掰了半块递给身边的崔忠,“是大伙一起干出来的。
等明年收成好了,咱们就把县城的学堂修起来,让孩子们也认几个字,别像咱们这样,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全。”
老婆婆笑得眼角皱成褶,连声说“好”
,看着崔砚走远,还在跟身边的妇人念叨:“这将军是个好人,比那些抢粮的匪兵强百倍啊!”
刚到县衙门口,就看见个熟悉的身影从马背上下来,是族里的三叔崔诚,穿一身月白锦袍,比在博陵时瘦了些,身后两个仆役挑着担子,青布盖得严实。
崔砚连忙迎上去,心里咯噔一下:“三叔,您怎么来了?博陵那边没出什么事吧?”
崔诚擦了擦额头的汗,拉着他往县衙里走,声音压得低:“家里听说你在南宫县垦荒,特意让我送些东西来。
两担粟种,是族里粮囤里挑的好种,出芽率高;还有十个铁匠,都是老铺子的老手,张老铁一个人忙不过来,正好让他们搭把手,给弟兄们打新锸子。”
他说着从怀里掏出个布包,沉甸甸的,里面是五十两碎银,是父亲当年留下的那笔钱。
“这是家里商量好的,你拿着。
南宫县要发展,处处得用钱,别省着。”
崔砚捏着布包,指尖能触到碎银的冰凉,心里一阵发酸。
崔家在博陵虽算望族,可经了流寇劫掠,元气早伤了,这些粟种和银子,怕是族里凑了半天才匀出来的。
“三叔,家里日子也不宽裕,这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