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快眼看书】地址:https://www.nekeye.com
理由非常的古怪,汉武帝觉得,要是当时刘据逃跑了,汉武帝他回到京师,搞清楚了真相,刘据就不会死了。
主张放的卫兵死了,主张抓的卫兵也死了。
当然,无论是汉武帝,还是后来人,都知道,刘据必死无疑,连皇后卫子夫都自杀了。
纵观历朝历代的历史经验而言,太子和皇帝之争,最终的结果往往会杀四类人,一类是太子本人;一类是支持太子的;一类是反对太子的;最后是中立的。
都说李承乾不听侯君集的谗言,不搞兵变,一定会顺利接班,但实际上是李承乾已经是最后一搏了,起事会死,不起事也是死,等死,只能孤注一掷。
从有信史以来,被死亡、被废除的太子,比例高达45%,如果把那些被权臣左右朝政只是傀儡的皇帝去掉,超过八成的太子和皇帝,都会走到你死我活、兵戎相见的地步。
这是历史教训,也是历史经验。
这一切的根本原因,不是克终之难的结果,不是人老了,就固执了,谁都不信任的结果,而是权力异化的结果。
权力会逐渐让人失去人性,变成一个无情的怪物,所有的行为,都会围绕着权力而展开。
在朝臣而言,听皇帝还是听太子的?
老皇帝终究是要死的,不仅仅是皇帝,比如嘉靖末年的严党。
严党听严世蕃的,还是听严嵩的?按理说严嵩才是严党的魁首,但严党普遍听从严世蕃的。
因为严嵩终究是要死的,严党为了自己的前程,只能听严世蕃的了。
这些投靠了太子的大臣们,还会推着太子往前走,因为太子越早上位,大臣们的投资就会越早变现,平步青云。
对皇帝而言,皇帝只能不停的鸡蛋里挑骨头,不停的敲打、训诫太子,为太子竖立对手,让大臣不要轻易归顺太子。
这个太子随时都可能完蛋,大臣们不想被波及,就千万离远点。
这个时候,皇帝和太子之间的矛盾,就会彻底失控。
因为皇帝不停的敲打,太子自然怀恨在心,父子之间的间隙会越来越大,直到彻底决裂。
而皇帝只要发现太子的忤逆之心,往往都会假戏真做,从敲打变成废储,换一个根基浅薄、势力不足以威胁皇权的儿子,继续做储君。
而当下,皇帝每年都要在南衙驻跸半年,京师由太子监国,大臣辅弼,太子尚且年幼,今年才十三岁的太子,似乎没有太多的权力,但事实上,这已经有了形成太子派的基本条件。
张居正在下篇里,只是谈了皇帝和太子之间存在的普遍矛盾,希望陛下留意,而且当下这个矛盾一定会激化。
因为陛下太年轻,而且陛下擅长自保,一脸长寿相,太子和太子的朋党,等得了那么久吗?
至于如何解决?张居正在奏疏里,根本没有提及,因为很简单,这是帝制的天然缺陷,根本不可能用制度去解决。
其实大明因为嫡长继承制,这种围绕着皇权的争斗,波及范围已经很小很小了,既不像大汉那样容易被世家搞成傀儡;也不像大唐一样,搞成玄武门继承制。
但嫡长继承制的缺陷也明显,嫡长子是个混蛋怎么办?
“先生算是咱大明少数有资格提到这个矛盾的人了。”
朱翊钧叹了口气,他其实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太子正在凝聚自己的朋党,而且朱常治这个孩子,真的很懂事。
朱常治主动请命,扶英烈灵柩安葬,凝聚了军伍人心。
朱翊钧真的不想跟朱常治走到玄武门对掏这一幕,大明也有玄武门,就在歪脖子树所在的景山和皇宫之间。
但从历史经验和教训而言,从皇帝太子之间普遍矛盾和矛盾发展历程来看,这就是个根本无法避免的问题,必须要直视的问题。
“先生一代人杰,应该是有办法,只是作为臣子,不太方便?”
李佑恭用自己的脑筋琢磨了下,发现没琢磨出来,他觉得自己脑子笨,那张居正脑子那么好使,一定有办法!
万历维新的大成功,让大明人都有了一种理所当然的想法,那就是再难的事儿,只要张居正肯想办法,就能解决。
毕竟万历维新,可是把大明从泥潭里拉了出来,再次以天朝上国的姿态,傲然天地之间,日月之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