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快眼看书】地址:https://www.nekeye.com
事实上,哪怕是后来,杨振在进入崇祯皇帝的视野之后屡获提拔,从团练总兵,到镇守总兵,到提督金海、登莱二镇总兵,再到征东将军、金海伯,战功不断,一路高升,按惯例朝廷也该追赠其父,但还是没人提及杨国栋的名字。
对于现在这位实际上来自后世的杨振来说,事情的真相,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他也不确定。
但是他更加愿意相信杨国柱、张得贵、潘文茂、张臣、陶宗仪等等当年杨国栋身边旧部亲历者所告诉他的情况。
因为,若是杨国栋以大明太子太傅、通州总兵的身份,在景忠山下投降了黄台吉,那么他在后来的“大清国”
内就绝不会是一个无名之辈。
可是这几年来,杨振俘虏了数不清的清虏将领,不仅有大批八旗汉军将领,也有不少的满蒙大员,但却从未听说过清虏那边有杨国栋其人。
要是杨国栋没死,而是像有的谣言说的那样在被俘后投降了清虏,或者一开始就是清虏的间谍,那么在黄台吉亲率大军围攻镇江堡,并且尝试招降杨振的时候,就该将这张牌打出来了,如果他真有这张牌的话。
然而,事实上并没有。
这已经说明一切了。
当然了,现在的杨振毕竟是穿越客,对于前身之父,他并没有什么父子之情,之所以关注这个事情,不过是利益攸关罢了。
他可不希望他这位名义上的父亲,因为大明朝廷上党争的缘故,而被那些所谓的清流言官们依据各种毫无根据的传言,稀里糊涂、张冠李戴的认定为投降了清虏的汉奸。
如果那些善于捕风捉影的“诬告犯”
们,仅仅是弹劾或者指斥其父为阉党鹰犬、阉党余孽,杨振也能捏着鼻子接受,但是直接造谣诬告其叛国投敌,那可就不能接受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
好在,这几年来,随着金海镇的崛起,随着杨振的封爵,尤其是麾下军事实力日益强大,已经壮大成为了可以左右关外局势的重要力量,先前那些笼罩在杨氏父子头上的谣言阴影,也日渐消散了。
如今只存在于朝中一些清流言官弹劾杨振专擅、跋扈的上书或揭帖之中了。
当然,在这中间,李吉在京师开办的洪兴抄报房,可没少起作用。
京师朝堂上的御史言官、清流文人们自以为掌握笔杆子,可以利用文字造舆论,杨振当然也可以。
而且自从洪兴抄报房开办以来,除了时不时刊载一些金海伯杨振和征东军在辽东痛击清虏的传奇故事之外,也没少花钱找人撰写杨振之父杨国栋昔年“横穿敌后”
“渡海归来”
“平定白莲”
“保卫通州”
“义救恩公,慷慨赴死”
之类的演义故事,其在京师民间的名声还是很不错的。
就算是在清流言官群体之中,私下议论起来,也多以杨振之父代称,多多少少冲淡了早年有关其“攀附阉党”
的指控。
当然了,在其弟杨国柱的嘴里,杨国栋昔年借助阉党当上总兵的事情是非对错姑且再论,但其以通州总兵的身份死于解救“三屯营”
之围的战场之上,却是清清白白的,不容诋毁的。
此时当着杨振的面讲起来,也是理直气壮,毫不含糊。
但是面对杨国柱的质问,杨振默然不语。
直到杨国柱神色、情绪平静下来,杨振方才说道:“先考先妣之死,国仇家恨,侄儿永不敢忘。
但是此番收复沈阳,然后收复整个辽东,事关重大,岂能意气用事?”
杨振语气平静,仿佛在说的是与自己完全无关的事情一样。
而其淡然的神色与平静的语调,也让杨国柱猛然意识到,站在他面前的人,并不只是他的侄子,更是早已威震辽东、麾下精兵悍将数不胜数的一方豪杰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