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快眼看书】地址:https://www.nekeye.com
。
这一思路由战争初期即被提出,并被迅速制度化执行:
所有战俘首先被押至临时收容点,由“劳役评估官”
依据体格、年龄、专业技能分派去向;
能力较强者被运往边境铁路线、兵工厂、矿井和军需仓库;无力工作或受伤者,则被编入“自给区”
,从事后勤事务,或在营中维持秩序;
不服从者,或在审讯中“态度恶劣”
的士兵,则会被“再教育”
,或首接“转出”
,这个词在内部文件中常常代指被秘密处决或送入死亡营区。
这些劳役营的真实情况,自然并不会在对外宣传中出现。
但从为数不多被调任者的回忆与流出的报告中,仍可以拼凑出一幅令人战栗的图景。
营地大多建于丘陵、沼泽、林地边缘,选址的唯一标准是“远离平民视线”
。
围墙外架有铁丝网与岗哨,内部则是低矮的木屋与尘土飞扬的泥地。
没有足够的床,也没有足够的食物,只有一块块黑面包和泥水一样浑浊的汤。
高强度的劳动在日出时开始,日落前结束。
矿井中粉尘弥漫,军工厂炎热不堪,铁道工地上没有任何防护设备。
一旦有人倒下,常常被旁人首接扔到一边,由下一车战俘接替。
营地死亡率极高,但管理者从未为此担忧——因为前方源源不断有新的战俘被送来补充。
甚至在一些边境营区,还出现了“战俘劳动力竞价”
的现象:不同的承包军工单位或地方行政团体会根据每个营地的健康率和劳动力效率进行“人力申报”
,前进军总部则定期分配人手。
所有这一切,在官方层面有一个冠冕堂皇的说法:
“将敌人的力量转化为我们胜利的基石。”
但在每一位劳役者的眼中,这里不过是没有炮声的战场,是另一个战败者的坟墓。
在一次清查营地中,前进军搜出了一封藏于木板夹缝中的信件,落款为一名叫安东·格里申科的士兵:
“亲爱的母亲,
我不知道这封信是否真的能被送出,
但我希望你能知道,我还活着,尽管每天醒来我都觉得自己己经死去。
我知道他们打赢了战争,但我不能理解,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对待我们。
如果战争真的是为了和平,那么我们还会被允许走出这个地方吗?
如果你还能听到我的名字,请为我点一盏灯,就像小时候那样。
因为这里,每天都是夜晚。”
信件最终并未送出。
它被前进军整理为“反面教材”
,存档编号:RLRW-7391-A。
在前线推进最迅猛的几个方向上,特别是南部的推进轴心,帝国军队一度俘虏了过多的瓦尔托利亚士兵,以至于连劳役调度局也来不及安排足够的转运与营地。
于是,这些被俘者便被圈在一处处简易搭建的“临时战俘围栏”
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