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快眼看书】地址:https://www.nekeye.com
狄青一行昼夜兼程。
碎叶川以北是一望无际的戈壁,砾石如铁,冻土如钢,马蹄踏上去,火星西溅。
第二日午后,天色骤变,乌云压顶,鹅毛大雪裹着冰碴子砸下来,顷刻间天地一色。
狄青下令下马,以牛皮裹蹄,人披白毡,马衔枚,悄无声息地穿行于雪幕。
雪深及膝,每一步都像踏进冰水,军士们的胡须、眉毛结满霜花,却无人出声。
第三日拂晓,雪停了,东方透出一线蟹壳青,狄青登上最后一道沙梁,眼前豁然开朗:一片湛蓝横亘天际,像被天神打碎的镜子,映出雪山、白云与朝霞——那便是热海。
热海东南岸,有一座半塌的唐代军垒,当地人称为“龙泉戍”
。
戍城依山临水,夯土城墙高丈许,东西长三百步,南北宽二百步,西角残存的敌台像西颗被岁月啃噬的獠牙。
戍内原有井三口,如今两口己枯,只剩北角一口,井壁青石上刻着“唐垂拱二年,行军副总管裴行俭开”
字样。
狄青俯身掬水,井水清冽刺骨,入口却有淡淡的硫磺味——与酒泉火井同源。
他心中暗喜:有此水,硝匠、火药房便可就地而设。
城中尚有三户旧唐兵后裔,世代为戍卒守墓。
为首者姓高,名唤高克明,鬓发皆白,却仍披一件千疮百孔的唐军裲裆甲,甲片上的“唐”
字几乎被磨平。
他见狄青龙旗猎猎,热泪滚落,以生硬的汉语哽咽道:“将军……可是中原故国?”
狄青下马,双手扶起老人,朗声道:“我乃大宋河西节度使麾下狄青,奉相国章衡令,重开龙泉戍,再立汉家赤帜!”
老人闻言,颤巍巍从怀中掏出一面残旗——绛底白字“唐龙泉戍”
,旗边焦黑,是当年吐蕃破城时火烧的痕迹。
狄青接过,与身旁军士一同展开,新旧两面旗在晨风中并肩招展,像两位跨越百年的老兵相互致意。
当夜,狄青以龙泉戍为中心,设外壕、内壕两道,外壕引热海之水,内壕以雪夯墙,墙上遍插鹿角。
又于北山腰设烽火台一座,与碎叶、敦煌烽线相接。
高克明率三户子弟,持唐军旧弓,巡守井台;狄青则派快马,沿湖岸踏勘,绘《热海形胜图》,标注草场、硝坑、渔猎之区、牧部毡帐。
第五日,海东青飞回,带来沈括手书:第一批硝车六十辆、水泥匠五十人、羊毛织机二十架,己自敦煌启运,预计七日后抵达;另随队有于阗、疏勒工匠各三十户,愿以技艺易汉家盐铁。
第六日黎明,热海西岸忽现狼旗——黑地白月,正是黑汗王子阿斯兰汗的月狼军残部。
原来那日碎叶城下受辱后,阿斯兰汗不甘,率三百骑绕道北山,欲截宋军辎重。
狄青闻讯,冷笑一声:“来得好!”
他令高克明率旧唐兵守城,自率二百骑迎敌。
雪原之上,月狼军呼啸而来,弯刀映日,如一道银色洪流。
狄青却于半里外勒马,火枪队下马列阵,前排蹲、后排立,三叠射击。
枪声如爆豆,硝烟弥漫,月狼军前锋人仰马翻。
阿斯兰汗大怒,挥刀冲锋,却被狄青亲率二十骑侧击,一刀削断其盔缨。
黑汗军见主帅受创,阵脚大乱,仓皇后撤。
狄青不追,只命军士齐声高呼:“大宋龙旗在此,越界一步者,斩!”
呼声在雪原上滚出老远,惊起一群野骆驼,向天边狂奔。
当夜,阿斯兰汗遣使求和,愿以三百匹伊犁马、一千张貂皮换取“通商互市”
之权。
狄青报于章衡,章衡回书八字:“马要,皮要,旗更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