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快眼看书】地址:https://www.nekeye.com
更重要的是,其搭载的“昆仑-R”
系统首次引入“极限人格学习模块”
,可通过分析职业赛车手的大脑电信号与微表情变化,模仿人类在生死边缘的直觉判断。
测试主管周岩戴上脑机接口头环,坐进驾驶舱。
他知道这一轮实验极其危险:系统将在封闭赛道上模拟连续失控场景,包括高速甩尾、单侧爆胎、突遇障碍物等,而AI必须在毫秒间决定是否交还控制权,或强行接管。
第一圈测试开始。
“赤兔-R”
以320kmh冲入T1弯,突然右后轮爆裂。
传统车辆必然失控翻滚,但就在爆炸发生第0.2秒,AI已通过陀螺仪感知到车身角速度剧变,立即切断后驱动力,启动空气制动翼,并向左侧施加反向扭矩平衡重心。
车辆剧烈摇晃,却始终贴地滑行,最终稳稳停在缓冲区。
数据记录显示,在整个过程中,系统评估了137种逃生路径,排除了36种可能导致二次碰撞的方案,选择了唯一一条能让乘员生还概率超过92%的轨迹。
“它救了我。”
周岩摘下头盔,额头满是冷汗,“但我总觉得……它比我更清楚那一刻该做什么。”
林远站在监控室,默默注视屏幕上的复盘动画。
忽然,他注意到一个细节:在失控初期,AI曾短暂尝试读取周岩的瞳孔收缩速率和呼吸频率,似乎在判断“驾驶员是否具备接管能力”
。
虽然最终因时间不足放弃,但这个动作本身意味着??“昆仑-R”
已经开始思考“人”
的状态,而不只是执行指令。
“我们在造机器吗?”
他喃喃自语,“还是在孕育一种新的共生意识?”
一个月后,瑞士日内瓦车展。
碳硅首次设立独立展台。
不同于其他厂商炫目的灯光秀与概念车发布,“赤兔”
静静地停在中央旋转台上,周围环绕着一圈透明屏幕,实时播放全球车主上传的共驾数据流动态:北京早高峰的拥堵疏导记录、挪威峡湾地区的冰雪操控曲线、澳大利亚内陆荒漠的极端耐久测试……
展台入口处立着一块电子铭牌,上面写着:
>**每一道行驶轨迹,都是文明的刻痕。
**
>
>你开过的路,正在改变别人的命运。
许多外国记者驻足良久,有人感慨:“原来中国的电动车战略,根本不是抢占市场,而是重构人类移动的方式。”
展会第三天,一位白发苍苍的德国老工程师走到林远面前,用生涩中文问道:“你们不怕吗?把这么多权力交给AI?”
林远反问:“您当年第一次启动蒸汽机时,怕过吗?”
老人愣住,继而大笑:“好!
这才是工程师该有的胆魄!”
回国途中,航班穿越平流层。
林远望着窗外星空,打开笔记本写下一段话:
>技术的本质,不是替代人类,而是延伸人类的可能性。
>
>当我们在雪山上为一辆车铺路,在沙漠中为一座站发电,在城市里为一个陌生人预警危险??我们所做的,从来不是卖产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