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快眼看书】地址:https://www.nekeye.com
武昌江汤:鱼丸汤里的祖孙暖情(完整版)
元代的长江,远比丝绸之路上的黄沙多了几分灵动与壮阔。
武昌江边的码头,每天天不亮就热闹起来——漕运的商船载着粮食与布匹停靠岸边,渔舟唱晚的号子声混着搬运工的吆喝,江水拍打着石阶的声响,在晨雾中交织成独特的韵律。
码头旁的“老爹汤铺”
,是往来舟子、商贩最爱落脚的地方——铺子是用旧船板搭成的,屋顶盖着茅草,门前挂着一块褪色的木牌,上面用炭笔写着“老爹汤铺”
,笔画歪歪扭扭,却是老舟子王老爹的孙儿王小五亲手写的。
王老爹今年六十有五,头发早已花白,脸上的皱纹像长江里的波纹,刻满了岁月的痕迹。
他当了一辈子舟子,年轻时驾着渔船在长江上漂泊,后来年纪大了,便在江边开了这家汤铺,专卖鱼丸汤。
他做鱼丸汤有自己的诀窍:每天天不亮就去江边挑最新鲜的长江白鲦鱼,去骨取肉,用木槌反复捶打,直到鱼肉变得细腻如泥;再加入少许嫩豆腐碎,顺时针搅拌上劲,挤成乒乓球大小的鱼丸,放进用鲫鱼熬了两个时辰的高汤里煮;起锅时撒上一把葱花,滴几滴香油,鲜美的味道能飘出半里地。
每天清晨,王老爹都会先煮一碗鱼丸汤,放在铺子最靠窗的位置,那是王小五生前最爱坐的地方。
他总是对着空碗轻声说:“小五,汤好了,快趁热喝,冬天喝了身子暖。”
傍晚打烊后,他又会拿着一盏马灯,沿着江边走一圈,望着滔滔江水,像是在寻找什么,眼神里满是思念,像江面上的雾,浓得散不去。
陈墨是在离开甘州后,沿着长江往武昌走的。
他听说武昌江边的鱼丸汤是当地一绝,更想看看这条滋养了无数人的母亲河上,藏着怎样的故事,便特意绕到武昌。
这天上午,晨雾还未散去,陈墨背着行囊走进“老爹汤铺”
,刚一进门,就被浓郁的鲜香吸引了——那香气里既有长江鲜鱼的清甜,又有高汤的醇厚,混着葱花的清香,让人一闻就觉得暖融融的。
“客官,来碗鱼丸汤?”
王老爹笑着迎上来,手里拿着一块干净的布,正擦着一个粗瓷碗。
他的笑容很慈祥,眼角的皱纹里却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落寞,像江面上偶尔掠过的水鸟,孤单却执着。
“老伯,来一碗,再要个杂粮饼。”
陈墨笑着点头,目光落在了桌角的一把银汤勺上——这勺子和他在泉州港、杭州、大都、甘州见过的银汤勺一模一样,只是勺身上刻着一条小小的鱼,鱼身上的鳞片虽然有些磨损,却依旧能看出刻工的细致。
王老爹点点头,转身去后厨煮鱼丸汤。
不一会儿,他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鱼丸汤走出来,汤里浮着几个雪白的鱼丸,汤面上飘着翠绿的葱花,旁边还放着一个金黄的杂粮饼,香气扑鼻。
陈墨接过碗,拿起那把银汤勺,刚要舀起汤,突然发现勺身泛出淡淡的蓝色光晕,像把江水的波光都揉进了银器里。
陈墨心里一动——这光晕,和他之前在各地看到的一模一样!
他凑近些仔细看,光晕里竟映出个少年的身影:少年穿着蓝色的短褂,挽着裤腿,手里拿着一把木槌,正低头捶打鱼肉,脸上带着汗珠,却笑得格外灿烂,仿佛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老伯,您看这勺子……”
陈墨指着银汤勺,声音有些惊讶。
王老爹顺着他的手指看去,银汤勺上的光晕却瞬间散了,只留下冰冷的银器反光。
他握着勺子的手微微一颤,眼眶突然红了,过了好一会儿才轻声说:“许是雾太大,晃了眼。”
可陈墨分明看见,他的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声音里也带着不易察觉的哽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